七月的河湟谷地,晴空万里,阳光为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镀上了一层金色。西南财经大学青衿兴农社会实践队循着乡村振兴的脉络,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 “三下乡” 实践之旅。他们先后走进平安区青绣数字化总部与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从非遗技艺的数字化新生到三产融合的创新发展,用青春的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用敏锐的视角解码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发展密码。
首站探秘青绣总部:非遗与科技的邂逅
7 月 12 日,实践队首站来到平安区青绣数字化总部,以 “体验青绣文化,探寻数字赋能乡村振兴路径” 为主题,开启了一场非遗与科技的邂逅。推开总部的大门,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刺绣作品映入眼帘,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上面,丝线流转间仿佛诉说着千年非遗的传承故事。在主题体验区,青绣传承人苏老师正手持彩线,向队员们演示标志性图案 “太阳花” 的绣制手法:“这朵太阳花的每一针都要‘盘’出弧度,像土族人对太阳的敬畏那样饱满有力。” 湟源皮绣的粗犷厚重、湟中堆绣的立体饱满、蒙古族刺绣的游牧风情、藏绣的神秘庄严、河湟刺绣的生活气息…… 不同绣种的独特技法,在指尖的起落间化作一个个生动的文化符号,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 “小刺绣” 里的 “大天地”。
指尖触摸绣韵美:感知多民族智慧结晶
体验过程中,数百件青绣精品让大家目不暇接:既有融入现代设计的绣制服饰、家居装饰,也有保留传统纹样的非遗珍品。“原来青绣不只是单一的刺绣,而是河湟地区多民族智慧的结晶。” 一位实践队员看着自己绣得略显稚嫩的绣品,由衷感慨,“每一针都连着民族的历史,每一线都系着家乡的记忆。”
数字赋能见变革:传统绣品的 “破圈” 路径
走进数字化平台展厅,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滚动着青绣产品的订单数据、物流信息和用户反馈。工作人员介绍,该平台整合了青海各地绣娘资源,通过 “线上展示 + 线下生产” 的模式,让分散在乡村的绣品实现集中化管理、标准化输出。转过展厅,明亮的直播空间里,主播正手持一件绣有青海湖图案的披肩,向镜头前的网友介绍:“这是河湟刺绣的新工艺,丝线里加了防污材质,既保留传统美,又适合现代生活……” 队员们也跃跃欲试,在主播的指导下体验了一场 “青绣直播”,有的介绍土族盘绣的历史,有的演示绣品搭配,让传统与时尚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青春感悟非遗路:做传统与现代的 “连接器”
“从家里的绣架到数字化的云端平台,青绣的蜕变正是乡村振兴中‘文化赋能’与‘科技赋能’的生动写照。” 实践队队长在总结时说道。夕阳西下,队员们带着绣制的小挂件离开总部,指尖仿佛还残留着丝线的温度。“青绣的振兴,不只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乡村价值的重塑。” 大家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既要守住 “老手艺” 的魂,也要踩准 “新赛道” 的步,而作为新时代青年,更要做好传统与现代的 “连接器”。
再访平安驿景区:探寻三产融合密码
次日,7 月 13 日,实践队来到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 —— 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探寻三产融合驱动乡村振兴的密码。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平安驿凭借独特的发展模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这里深挖河湟地区的物产与文化底蕴,围绕河湟建筑、美食、艺术,结合古驿历史与传统技艺,打造出独具多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体验地。以 “农业 + 旅游,就地城镇化、精准扶贫” 为引擎,整合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多元业态,构建起完整的三产融合产业链,目前已聚集 160 多家特色商铺,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
创新实践筑根基:标准化与非遗传承并行
在三产融合的实践中,平安驿的路径清晰可见。标准化特色产业体系是其坚实基础,以干板鱼商户为例,从原材料选购到生产加工、卫生管理都有全流程标准,辣面坊、醋坊等家庭作坊也执行统一卫生标准,通过 “传统工艺 + 现代品控” 保障品质。同时,非遗技艺在此得到创新传承,瓷器商铺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刺绣工坊、青稞酒坊等采用 “前店后坊” 模式,让生产场景成为游客体验项目,实现了文化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文旅融合造场景:沉浸式体验丰富业态
文旅融合方面,平安驿打造了众多沉浸式体验场景。特色回族文化馆保存着丰富的民俗藏品,展现着河湟历史风貌;风格各异的院落建筑融入多民族元素,成为网红打卡点。定期举办的周末民谣演出等活动,更让游客的文化体验愈发丰富。美食街、电竞酒店等多元化业态则完善了旅游生态,形成 “吃、住、行、游、购、娱” 全链条服务体系。
就业增收显成效:良性循环助乡村振兴
发展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就业与民生上。平安驿创造了生产加工、文化服务、旅游服务、商业运营等多种类型的岗位,带动就业人数达 2000 多人。通过 “家庭作坊 + 培训” 模式,帮助留守妇女、返乡青年掌握技能,并为特色商户提供创业指导,形成了产业发展与就业促进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样本。
实践总结明方向:青春力量助振兴
两场实践,两种路径,却指向同一个目标 —— 乡村振兴。西南财大青衿兴农实践队的队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共生。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实践所得,继续探索非遗产业化、数字化以及三产融合的创新路径,让青春力量融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发展的进程,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 “绣” 丽动能与融合活力。
(作者:西南财经大学青衿兴农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