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建引领多元协同,构建共建共治新格局
仁合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搭建社校共建平台,联动高校、企业、教育机构及志愿者团队等多方力量。社区党委书记牵头召开共建研讨会,明确以"服务居民、协同发展"为目标,建立"党建互动+结对共建"机制,例如与西华大学、四川传媒学院等高校开展社区志愿服务、非遗传承等项目,与教育机构合作开设英语、艺术等公益课程,形成"社区搭台、多方唱戏"的治理模式。
二、文化融合激发内生动力,打造民族团结共同体
通过举办"家"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促进多元融合:
1、沉浸式文化体验:组织少数民族服饰展览、手工艺品展示,由志愿者讲解文化内涵,提升居民文化认同;
2、互动式参与设计:设置蒙古射箭、民族线描等民俗游戏,以集章兑换苗族绣包等方式增强参与感;
3、校社联动传承:联合成都工贸学院开展亲子运动会、研学活动,将民族文化传承融入青少年教育。
三、公益生态圈建设,激活可持续发展动能
构建"激励-合作-保障"三位一体公益机制:
1、荣誉激励机制:举办公益伙伴授牌仪式,表彰英特尔公司、谢晨老师等典型,树立公益标杆;
2、契约化合作模式:与教育机构签订公益课程协议,颁发聘书明确权责,确保英语培训、合唱团等12类课程常态化开展;
3、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志愿者押金制度保障人员稳定,协商活动场地长期使用权,完善外出保险等安全预案。
四、精准化资源整合,实现供需高效对接创建"需求库-资源池-项目链"匹配机制:
1、通过居民调研建立全龄段服务需求清单,如青少年托管、中老年艺术培训等;
2、绘制辖区资源图谱,分类整合高校各种志愿团队、企业公益基金、机构专业师资等优势资源;
3、开展微公益创投项目,定向匹配特色服务,2024年促成社校合作项目3个,服务覆盖1000余人次。
五、数字化赋能治理,构建参与式治理网络创新"线上+线下"双轨参与渠道:
1、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活动预告、作品征集,文化节前期征集居民手工艺品47件;
2、建立志愿者服务积分系统,将公益授课、活动策划等贡献量化,可兑换社区课程或商企优惠;
3、搭建社校共建信息平台,实时更新课程安排、场地预约等信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实践经验启示】
仁合社区通过构建"党建引领、文化铸魂、公益聚力、资源互通、数字赋能"五位一体治理体系,实现了三大转变:从行政主导转向多元共治、从单一服务转向生态营造、从活动式运作转向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校社合作中创新"公益课程+微创投"模式,既解决了社区服务专业力量不足问题,又为高校、企业搭建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平台,形成互利共赢的治理新生态。该模式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其核心在于通过机制创新将分散的社会资源转化为持续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