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阳光炽热而明亮,洒在婺源县的土地上,为乡村振兴的画卷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底色。江西科技学院寻古思源队的队员们怀揣着对农业科技的好奇与对乡村发展的关切,走进婺源县智能瓜果大棚,开启了一场与泥土、绿植深度对话的实践之旅,在田间课堂中解锁 “绿色密码”,探寻乡村振兴的青春答案。
一、智能大棚:农业科技的新阵地
踏入智能瓜果大棚,这里不再是传统印象中 “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农业场景,而是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新阵地。智能温控系统、自动灌溉设备等,让大棚内的环境精准可控,为瓜果蔬菜生长营造了最优条件。在国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乡村产业振兴的背景下,这样的智能大棚,正是科技赋能农业、助力乡村发展的生动体现。寻古思源队的队员们,带着对新知识的渴望,在这里开启了一场别样的学习之旅。
二、剪枝课堂:老农的技艺传授
“剪掉多余的,才能长出更好的。” 在大棚的果树旁,当地农民大叔朴实的话语,拉开了剪枝课堂的序幕。他半敞着衬衫,古铜色的皮肤透着常年与土地打交道的坚韧,双手在果树间穿梭,手法利落又熟练,精准地修剪着枝桠。
“这根枝条长得太密了,会分走养分,得剪掉;那根枝条方向不对,也得修一修。” 大叔一边操作,一边耐心讲解。队员们认真聆听,不时提出疑问。当大叔讲到枝叶疏密会影响果实甜度时,一位队员举着刚修剪下的枝条感慨:“原来农业里藏着这么多学问,以前在课堂上可学不到这些!” 大叔笑着点头:“现代农业,讲究的是科学和经验的‘双拼’。咱既要懂科技,也不能丢了老把式,这些果树就像孩子,得用心伺候着。”
在这一场剪枝课堂里,队员们不仅学到了果树修剪的实用技巧,更领悟到一种 “取舍” 的哲学。就像乡村发展中,要舍弃落后的生产方式,才能让农业产业更好地成长;青少年成长路上,也要学会摒弃浮躁与冗余,才能向着更好的自己迈进。这是老农的技艺传授,更是乡村发展与个人成长共通的智慧。
三、除草体验:汗水里的成长课
扛起锄头,队员们分组投入到除草 “实战” 中。大棚内,锄头与泥土碰撞的 “砰砰” 声此起彼伏,和着队员们的喘息声,奏响了一曲别样的劳动乐章。“草要连根拔,土要松得匀!” 大叔在一旁不时指导,队员们擦着额头的汗水,努力按照要求劳作。
阳光透过大棚的顶棚,洒在队员们身上,没一会儿,衣衫就被汗水浸透,运动鞋也沾满了泥土。但没有一个人喊累,大家齐心协力,专注于眼前的杂草。一位路过的村民看到这一幕,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大学生能弯下腰干活,不简单!”
这场除草体验,是一堂生动的成长课。队员们在汗水里懂得了劳动的艰辛,也体会到农民伯伯的不易。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需要这样脚踏实地的付出,需要年轻人放下身段,深入田间地头,用双手去耕耘、去创造。这不仅是对劳动精神的传承,更是青少年在实践中锤炼自我、担当责任的过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劳动的汗水里落地生根。
四、返程:带着收获再出发
夕阳西下,队员们的脸上带着疲惫,却也洋溢着充实与满足的笑容。这一天,他们读懂了枝叶间藏着的生长智慧,明白了农业科技与传统经验结合的力量,更触摸到乡村振兴跳动的脉搏。
在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实践活动,让青少年深度参与到乡村发展中,既助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又实现了自身的成长。寻古思源团队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们将带着在田间课堂收获的知识与力量,继续探寻乡村的历史文化、助力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青春的担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熠熠生辉,向着下一站,勇敢再出发 。
作者:钟志超
团队:寻古思源团队
学校:江西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