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当代青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必须紧跟党和国家政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乡村振兴。2025年7月5日至15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向心溧”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江苏溧阳,开展为期两周的调研、科普、支教等一系列活动,在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展现南航风采。
正文:
探索低空经济,触摸科技脉搏
2025年7月5日上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向心溧”实践团队调研组,走进别桥镇无人机小镇,开启了一场深入了解低空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的调研之旅,旨在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产业相结合,提升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在小镇工作人员的热情引导下,团队首先来到了无人机展示中心。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每款无人机的技术特点、性能参数以及市场应用情况,同学们一边认真聆听,一边仔细观察,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与工作人员展开热烈的交流。
“以前只是在短视频中了解过专业无人机,今天亲眼看到这么多不同类型的无人机,感觉非常震撼,尤其是那些应用于农业的无人机,它们能够精准喷洒农药,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低空经济对传统产业巨大的推动作用。”团队成员杨俊感叹道。
初入产业小镇,感受科技魅力
7月7日下午,调研团队走进航丰智控无人机有限公司进行实地参观。在企业生产车间,同学们看到了无人机从零部件加工到整机组装的全过程,先进的生产设备、严谨的工艺流程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手法,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生产环节,同学们还参观了企业测试场地。在测试场地中,团队成员们亲眼目睹了无人机进行飞行测试的过程。
深入当地企业,探寻创新密码
7月8日,实践团队与企业代表开展了一场交流会。会上团队成员们积极发言,就低空经济现状与前景、高校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等话题提出了多个问题。
企业代表们分享了他们在市场拓展、产品研发、客户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也指出了当前低空经济产业面临的一些挑战,如行业标准不完善、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针对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已经从事低空经济产业数年的阮总提出:“目前无人机维护领域人才储备较少,随着低空经济的迅猛发展,这方面的缺口还会逐渐增大,同时从事低空经济产业需要丰富的经验,学生应当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在实践中发现拓展低空经济的新思路。”
开展交流会谈,共话行业发展
支教绘彩暑期,科普点亮童心
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离不开对未来力量的悉心培育。孩子是破土的新芽,是社会发展的希望火种。7月7日至11日,“向心溧”团队宣讲组怀揣着热忱与责任,走进溧阳文华新村社区、五里亭社区、湾溪社区,为社区的孩子们带来了一段充实而精彩的暑托时光,用爱与知识浇灌着一颗颗纯真的心灵。在这一个星期里,暑托课程如同一个缤纷的万花筒,让孩子们的假期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课程内容有每天的早读时光,大家一起在文字里汲取力量;有花样百出的课间游戏,让孩子们在奔跑嬉笑中释放活力;更有成员与孩子们在手工制作课上,用剪刀、白纸创造出的一件件可爱的作品。
走进趣味课堂,助力童心成长
团队成员还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不少精品课程。音乐书画鉴赏课上,孩子们跟着旋律感受艺术之美,在笔墨间体会传统文化的韵味;文明礼仪介绍课上,孩子们学习礼貌用语、规范举止,慢慢养成好习惯;法制宣传课则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让孩子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些课程让孩子们的假期生活过得既充实又有意义。
开展多样课程,丰富知识储备
7月11日上午,团队还邀请溧阳市南渡街道、旧县村师生走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在这里,一场以三航知识科普为主的宣讲活动精彩上演,一个个关于航空、航天、航海的奥秘被娓娓道来,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更令孩子们兴奋的是模拟机实操体验环节,在模拟机中亲手操作,感受飞行的魅力,点燃心中对航空航天的向往。
走进南航校园,点亮蓝色梦想
模拟飞行体验,播撒科学种子
依托南航天目湖校区资源,模拟飞行小组开展10天活动。溧阳中学走进校区,在航空馆通过动态模型了解飞机升力,互动屏模拟设计机翼;模拟飞行课上,从操作慌乱到掌握技巧,“飞机”平稳降落时欢呼声不断。志愿者结合航空航天史,讲科研人员故事,厚植孩子家国情怀。
走近模拟飞行,感受飞行魅力
7月10日下午,实践团队专门邀请了希腊、韩国等国教院学生参与校区参观活动,一同感受航空科技的独特魅力。风洞实验室是此次交流的首站,走进风洞试验室,团队成员向外国学生们细致讲解起飞机上的减阻设计,在不同飞行阶段中气流的变化特点。关于飞机各部件如何适配这些变化来降低阻力,面对外国学生的疑问,团队成员逐一回应,双方在探讨中加深了对风洞技术的理解。
人因实验室里,眼动追踪仪器在屏幕上留下的视线轨迹,能让人清楚了解飞行员操作时的注意力分布;疲劳监测仪器通过对各项生理数据的分析,可及时察觉飞行员的疲劳状态。团队成员现场讲解这两款仪器,展示了它们在保障飞行安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围绕“未来飞行器设计”讨论,希腊学生分享欧洲理念,南航学子介绍国产大飞机研发,交流中传递知识、搭建跨文化桥梁。拓宽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增强了同学们的飞行知识素养和行业认同感。
中外交流联动,传播蓝色故事
学习应急知识,守护生命安全
7月6日至7月15日,“溧急应”小组在溧阳开展应急实践,围绕地震防护、应急救援技能学习等内容展开,同学们在实践中收获知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用行动践行守护生命安全的使命。
7月6日,团队成员来到溧阳地震台,开启应急知识学习的第一站。地震台内,专业讲解员带领大家参观 “近期地震关注”等展区。在讲解中,同学们了解到溧阳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以及地震发生的原理。从板块运动示意图前,讲解员详细阐释了地壳运动如何引发地震,直观的图示与生动的讲解,让同学们对地震形成机制有了清晰认知。在了解地震危害后,如何在地震来临时有效防护成为学习重点。讲解员结合实际案例,为同学们讲解不同场景下的避险方法:在室内,要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下方,护住头部;在室外,需远离高楼、电线杆等危险物。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提问,将地震防护知识牢记于心,为后续应急实践筑牢理论基础。
走进溧阳地震台,探索地震防护奥秘
掌握急救技能,是守护生命的关键。7月7日起,同学们系统学习了急救包扎与心肺复苏等应急救援方法。专业急救培训师首先为大家讲解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强调在意外发生时,第一时间的正确急救能为伤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救援时间”。
在急救包扎教学中,培训师从伤口清洁、敷料选择,到不同包扎法(如头部包扎、四肢包扎 )的操作步骤,进行细致讲解与示范。同学们两两一组,利用模拟伤口道具实操练习。从最初的手法生疏,到逐渐熟练掌握三角巾、绷带的包扎技巧,大家在反复练习中提升技能。
心肺复苏(CPR)学习环节,培训师详细讲解操作流程:判断意识、呼叫救援、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培训师在模拟人上示范标准动作,强调按压深度、频率等关键要点。同学们轮流实操,培训师一对一指导纠正,确保每个同学都能规范完成心肺复苏操作。通过系统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实用急救技能,为应对突发伤病积累“硬本领”。
学习急救技能,为生命保驾护航
绳索救援是复杂环境下常用的应急救援手段,实践最后阶段,同学们投身绳索救援学习。专业教练首先介绍绳索救援的应用场景,如山地救援、建筑坍塌救援等,让同学们明白其重要性。
随后,教练讲解绳索种类、锚点设置、下降与上升操作原理等基础理论。在户外实操场地,同学们在教练指导下搭建绳索系统,学习安全绳穿戴、knot(绳结)打法。从简单的单结、双渔人结,到用于救援的普鲁士结、意大利半扣,每一种绳结都反复练习,确保牢固可靠。
下降与上升实操中,同学们克服心理压力,按照操作规范,利用绳索系统完成模拟救援。从高处平稳下降时,大家体会到绳索救援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协作完成上升救援时,团队配合的重要性也深入人心。通过绳索救援学习,同学们不仅掌握新的应急技能,更锻炼了心理素质与团队协作能力。
挑战绳索救援,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团队在实践中不断奋进,在进步中不断拓宽视野,在收获的同时不断将青春的力量奉献于乡村振兴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