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06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以爱为弦,乐响童心——“地韵湘行”支教实践团开展趣味音乐课程

7月21日,中南大学“地韵湘行”支教实践团于南岸小学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音乐课,将艺术教育与思想引导有机结合,用音乐的力量激发乡村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让艺术之花在乡村教育土壤悄然绽放。

走进南岸小学教室,音乐课的活力扑面而来。教学从音乐的分类切入,贺涛老师以生动讲解搭配经典曲目,带领孩子们穿梭于古典音乐的典雅、民族音乐的质朴、流行音乐的活力之间。当悠扬的古典旋律响起,孩子们屏息聆听;接触到熟悉的民族曲调,又不自觉跟着轻哼,在音乐类型的辨别中,开启艺术感知的新窗口,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

在认识音名”环节里,简单的“do、re、mi”成为连接孩子与音乐专业世界的纽带。薄钰洁老师借助趣味互动,让孩子们在欢乐中牢记知识,从最初发音的生涩,到后来能准确唱出音阶,音名学习为他们搭建起音乐学习的基础框架,也让他们初次体会到音乐理论的奇妙。

“节奏”教学则把课堂变成欢乐的律动场。汪尊望老师引导孩子们用拍手、跺脚、敲击桌面等方式,感受不同节奏型。从单一节拍的整齐练习,到复杂节奏的创意组合,孩子们逐渐掌握节奏韵律,原本零散的声响,在协作中汇成富有活力的节奏乐章,欢笑声与节奏感交融,点燃了他们对音乐创作的热情。

课程尾声,贺涛老师选取歌曲《小美满》作为教学收尾,逐句领唱示范,针对音准、节奏等细节反复纠正指导,全班同学齐声合唱,以饱满的专注度传递出纯真的喜悦,为这堂音乐课程画上了温暖而生动的句号。

长期以来,乡村艺术教育资源短缺,艺术课程常被边缘化。如今系列音乐课的开展,让孩子们在旋律里放飞想象,于节奏中释放天性,心底对美的向往,正借由音乐课蓬勃生长。课程中,孩子们的转变清晰可见:从初识音名时的发音生涩,到课程结束时已能整齐唱出简易音阶;从参与节奏游戏时的犹豫试探,到主动分组完成创意节拍组合,艺术感知力与团队协作意识得到显著提升。

系列音乐启蒙课是中南大学“地韵湘行”支教实践团在三下乡支教活动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育为桥,为乡村教育注入艺术活水。趣味教学与实践体验的深度融合,不仅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互动中夯实乐理基础,更激活了其艺术感知力与审美潜能,为乡土童年晕染出斑斓的美育底色,彰显了青年力量在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作为与担当。(作者:黄子真)

上一篇:地韵湘行支教实践团三下乡|“探秘渡头遗址,共溯文明之源”实践活动纪实
下一篇: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赛旅交响”发展成就观察团在南通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