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2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非遗三课进蓬莱:福建农林大学以美育之笔答好乡村振兴时代考卷

 

一张剪纸、一把团扇、一枚螺钿,14名青年把非遗课堂搬到闽南古厝,数名乡村儿童把文化自信写进心里。

仲夏的闽南午后,蝉鸣伴着竹香。7月7日至18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农旅焕新,育苗筑梦”实践队14名队员,在泉州市安溪县蓬莱镇青少年成长中心开展“非遗体验三课”——剪纸、竹藤编团扇、螺钿镶嵌,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的“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美育进乡村”化作可感、可触、可带回家的3场沉浸式教学。使乡村儿童从“看热闹”到“做门道”,完成了对千年技艺的第一次“握手”。这场以青春力量激活非遗传承的实践,既是福建农林大学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的生动注脚,更是青年学子用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初心践行。

 

以课堂为桥:让非遗技艺“活”起来

“看,这张剪纸里藏着我们蓬莱的古厝屋顶呢!”在非遗剪纸课堂上,10岁的小林举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向志愿者展示。实践队队员先以短视频追溯剪纸从新石器时代镂空纹饰到明清窗花的千年历程,再手把手教孩子们折纸、镂空,最后引导他们将茶园、古厝等家乡元素融入创作——传统技艺与本土记忆的碰撞,让剪纸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成了孩子们可以触摸、可以表达的“文化语言”。

图为孩子们制作非遗竹编团扇过程图 吴一虹供图

 

 

这样的生动场景同样出现在竹藤编与螺钿课堂。竹编课上,志愿者从唐代竹编的历史讲起,带着孩子们触摸温润的竹篾,在“挑二压二、横纵交叉”的口诀中学习基础编织;螺钿课上,队员小吴用“贝壳的七彩外衣”比喻这项西周起源的工艺,让孩子们在剪裁贝壳、粘贴纹饰的过程中,理解古人“天人合一”的造物智慧。“不是简单教手艺,而是让孩子们知道,这些老技艺里藏着祖先的智慧,也藏着家乡的故事。”实践队队长的话,道出了支教的深意。

图为孩子们完成非遗螺钿胸针 王晶供图

 

以青春为笔:让传承之路“宽”起来

“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原来就在身边。”参与活动的家长王女士感慨道。支教期间,不少孩子主动给家人讲解剪纸、竹藤编、螺钿的历史,还有家长专门询问后续课程安排,成长中心更是向实践队发出邀请,希望将非遗课纳入后续的课程服务。这些反馈印证了实践队的初衷:以教育为纽带,搭建非遗传承的“青少年桥梁”。

为让传承更具可持续性,实践队创新设计了“非遗+”模式:“剪纸+农旅”创意工作坊将乡村特色融入作品,让非遗成为推介家乡的名片;“螺钿+手工”课程形成行走的非遗文化“IP”,被孩子们戴在身上,便于后续推广;竹藤编课上总结的“耐心、细致、创新”理念,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品格养成。正如队员们所说:“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们爱上非遗,更要让他们成为会思考、能创新的传承者。”

图为志愿者老师与孩子们完成剪纸作品合影 吴一虹供图

 

以教育为基:让乡村振兴“实”起来

作为福建农林大学“三下乡”品牌活动的重要组成,此次支教始终紧扣“教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目标。近年来,国家《“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提出“加强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也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队的行动,正是高校落实政策、服务地方的具体实践——用美育课堂填补乡村青少年暑期教育空白,用非遗传承助力文化自信培育,用青春力量激活乡村文化活力。

如今,实践队已开始整理非遗课程素材,计划形成可复制的“非遗支教手册”。“看到孩子们从好奇到热爱,我们更确定,教育是最好的传承方式。”志愿者们说。那些带着茶香的剪纸、编着乡韵的竹篾、闪着珠光的螺钿,不仅是孩子们手中的作品,更是乡村美育的生动注脚,是青春助力文化振兴的坚实足迹。

从课堂里的非遗启蒙到乡村中的文化生根,福建农林大学的青年志愿者们用行动证明:当教育的温度遇见非遗的厚度,当青春的活力融入乡村的肌理,便能书写出传统与现代共生、文化与振兴同行的新篇章。这,正是新时代青年扎根大地、服务人民的初心写照,也是非遗传承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焕发新生的有力见证。(通讯员:张怡欣、宋晓瑶、吴一虹)

上一篇: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赴蓬莱镇开展“送爱心”活动 情暖鸿福村老人
下一篇:河北地质大学:匠心铸城兴沃土,青春聚力白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