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福建农林大学“农旅焕新,育苗筑梦”实践队走进彭格村,在村史馆的历史展板与实物藏品间驻足,于光影流转中触摸乡村发展的脉络,在侨乡故事里探寻文化传承的密码。
历史展板:勾勒村庄变迁的清晰轨迹
步入村史馆,一组组精心布置的历史展板如同时光坐标,系统铺展着彭格村的发展历程。展板用文字、地图与年代照片,清晰呈现了村庄空间格局的演变。
“这片展板记录了我们村从传统农业村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转型。”村史馆讲解员指着“产业变迁”板块介绍,展板上“连片农田、茶园”的老照片旁,标注着不同年代的产业数据——从单一粮食种植到“茶园+果园+农家乐”的多元业态,数字的变化背后是村民们探索致富路的不懈努力。实践队成员、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小林在笔记本上标注:“历史积淀是乡村旅游的底气,这些展板本身就是最好的‘乡土教材’。”
展板中,佛国牌、蜂腰桥、真武殿、罗星宫”等历史地标的图文介绍格外醒目。“这些地标不仅是景观,更串联着村民的集体记忆。”讲解员说。图为参观彭格村村史馆,王晶供图
多维交流:从历史中汲取振兴灵感
离开村史馆,实践队一行还参观了村党建中心与会议室。在党建中心,队员们观看了彭格村宣传片,片中现代乡村的新貌与村史馆的历史场景形成奇妙呼应——如今的彭格村,正将华侨文化、农耕传统融入旅游发展,“寻侨迹、品茶香、访古建”的旅游线路已初见雏形。 图为观看彭格村宣传片,王晶供图
村委会议室里,实践队与村干部围绕“村史馆如何赋能农文旅”展开热烈讨论。队员们结合所见所闻提出建议:在村史馆增设华侨故事分享会,邀请侨眷讲述先辈事迹;将老牌匾纹样设计成茶园伴手礼包装;联动周边“水果园、农家乐”,推出“看村史、摘鲜果、体验传统技艺”的一日游路线。村干部认真记录,还与队员们约定,将在后续规划中吸纳这些青年智慧。
图为参观彭格村会议室,王晶供图
夕阳西下,实践队成员与村史馆的老物件挥手作别。在总结中说:“村史馆里的每一块展板、每一件藏品,都是彭格村的‘根’。我们要做的,就是帮这些历史记忆接上时代的‘脉’,让它们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 (通讯员 彭乐涵、王晶、吴钰彤)